共享單車這面“國民照妖鏡”擺到現在也算是讓人歡喜讓人憂,而較之更為高端的共享汽車近年來也是動作不斷,先后在各大一線城市安營扎寨。日前,北京首批共享汽車正式投入使用,這批共享汽車約300臺被安排在二環和三環橋下多個停車場。
共享單車在城市中風靡一時,方便了市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為意外的是,共享單車還成為了代駕司機的經典代步工具。比起代駕司機個人的代步工具、出租車或其他公共交通,共享單車實在可以成為代駕司機的最佳拍檔。
而當共享汽車在城市中出現,除了方便市民出行外,是否也能惠及某些職業群體呢?比如快遞小哥?比如外賣小哥?
剛起步 共享汽車仍有阻礙要破
1、繁華鬧市停車難。
盡管同為“共享”,汽車在停車方面遠難于自行車。
首先,需要合理安排網點布局,但在城市中較為繁華的地帶,車位緊張。因此,當前共享汽車每一網點可用車輛只能維持在三臺左右。
其次,考慮到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,共享汽車停車位需配套充電設施。
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學形成停車難或沒車開的尷尬局面,由此一來,又很容易引發新的問題。
2、或給交通添堵。
假設我們駕駛共享汽車到達指定停車場,發現沒車位,在花費時間找到停車位,本是方便出行的工具反倒造成了麻煩。若是不管不顧隨意停在路邊,又要造成路面交通擁堵,還極易引發事故。
3、亟待政策監管。
不僅只有消費者需要必要的政策保護,共享汽車的運營者同樣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。
不同于共享單車,共享汽車的管理難度更大,僅用戶的駕駛資質這一項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。
因此,這就需要共享汽車一方面加強審核流程,加大對不文明行為的約束力。另一方面,必要的政策支持與監管不僅有利于維護共享汽車的市場穩定性,對平臺、用戶都能提供適當的保障。
共享汽車 給城市物流帶來靈感
剛剛起步的共享汽車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,那么在此我們不妨大膽設想,在共享汽車突破現實重重阻礙,成功成為人們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時,共享汽車又將解鎖哪些新功能呢?
小編首先想到的是外賣配送以及快遞包裹配送。
1、當前配送車輛隱患諸多。
當目前,這兩個領域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無一例外都是電動自行車、電動三輪車。這些車輛雖有著駕駛靈活便捷、購置成本低等優勢,但也存在著易丟單、安全系數低的缺點。
2、配送車輛進城難。
a.33萬輛車怎么管。以廣州為例,截止2013年,該市在冊登記的營運貨車數量為196761輛,其中用于城市配送的中、小型貨車數量約為140326輛,除此之外,還有不少“客改運”的“非正規軍”和外來流動貨車。綜合計算之下,廣州市單從事城市配送的貨車數量就可達到32.75萬輛。
當然這只是廣州一座城市在2013年的統計數據,如今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,這一現象仍舊存在,數目如此之龐大,監管、運營都是浩大的工程。
b.配送車運營陷瓶頸。除了數量上帶來的監管難題,物流配送車進城也是越發不易,通行難、停靠難、裝卸難都是始終阻礙其發展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而隨著各城市治理環境污染力度的加大,車輛的排放標準不斷升高,對貨車等的限行、禁行法規也不斷推出,配送車進城更艱難。
于是乎眾人便考慮啟用電動物流車,但充電難、續駛里程不達標等問題也隨之而來。一時間,城市配送車的擴容仿佛進入了瓶頸。
3、共享配送車能否成形。
倘若共享汽車成為常態,從配套設施到其本身發展都更為完善的情況下,共享汽車這一模式是否可以惠及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呢?小編以為這并非不無可能。
a.共享的成本更低。對于快遞配送而言,自建物流車車隊需要較大成本,一系列后續保養、維修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。
因此,鼓勵配送員使用共享汽車派單,能夠從很大程度上緩解物流公司的用車成本壓力,還對配送車輛通行難、停車難等問題也具有一定緩解作用。
b.共享的安全性更高。對于外賣配送而言,對車輛和人員的流動性要求較大,在共享汽車的停車問題、續駛里程問題得到解決后,共享汽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外賣配送目前存在的丟單、騎行不安全等問題。
c.共享與“眾包”更配。信息化的融入,讓這個時代成為了人人皆可為快遞員、送餐員的時代。目前,眾包模式只在外賣平臺配送高峰期被較多應用,但這一模式已經被認為是同城配送的發展方向之一。
菜鳥網絡就曾在“雙11”期間在200所大學組建5000人規模的“包裹俠”負責“雙11”期間的快遞分揀與配送,保障“雙11”間的配送效率。
既然眾包模式誕生自“資源匱乏”,那么為了能使社會資源被充分得到利用,將眾包接入共享汽車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“用車無憂”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眾包配送,有效促進眾包平臺發展。
當然,這也需要通入更多精力制造規則、信用機制以維持配送的正常秩序,避免丟包、延誤、損毀等情況的發生。
d.共享需提高責任意識。當然,共享汽車要順利融入生活物流、城市配送,還需駕駛員有極高的責任意識,例如外賣小哥要注意保持車內衛生、快遞小哥應充分考慮車輛的承載等等。
當然,共享汽車平臺也完全可以就此提供多種注冊入口,將民用與商用區分開來,這樣更利于管理。